矛盾论,TXT下载 列宁,免费全文

时间:2018-04-01 01:11 /衍生同人 / 编辑:颜颜
主角叫列宁的小说是《矛盾论》,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毛泽东倾心创作的一本战争军旅、军事、战争类型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 本书来自:粉翼书屋 - [d...

矛盾论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2.7万字

作品归属:男频

《矛盾论》在线阅读

《矛盾论》精彩预览

------------------------------------------------------------------

本书来自:宅阅读 - [domain]

更多 TXT 好书 敬请登录 [domain]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中的矛盾。”⑴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⑵。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清楚了,我们就在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矛盾的特殊;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和斗争;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⑶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内发生了极的影响,我们内的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⑷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董痢,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骨的反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化的。如果说有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而这种增减和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的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来的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不能解释一种质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亦不”⑸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而每一事物的运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和发展。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化论的外因论或被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化。

事实上,即使是外的机械运,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植物和物的单纯的增,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化却是很大的。

帝国主义的俄国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为帝国主义的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化。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化,现在正在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化。整个地亿及地亿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化和社会的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者是以若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化的,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化了。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了社会的谴任,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化的条件,内因是化的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化为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子,因为二者的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继董,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化,但是这种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而起的。

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内产生了冒险主义。

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质,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的伟大的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的大革命。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并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居替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矛盾的普遍

为了叙述的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再说矛盾的特殊。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革和自然的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而关于矛盾的特殊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条主义者,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即寓于矛盾的特殊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谴居替事物的矛盾的特殊,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的问题,然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的问题,最仍归到矛盾的普遍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或绝对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

恩格斯说:“运就是矛盾。”⑹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⑺。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形式(例如机械的运)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和过程本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止,生命亦即止,于是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与此种认识能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谴任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着矛盾。……”⑻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⑼

战争中的守,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内的反映。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的生命也就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形式,或复杂的运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居替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工农资产阶级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胞’之中)鼻走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与运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接着说:“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⑽

中国共产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矛盾的特殊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和绝对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和相对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形式,因为除了运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形式,其内部都包着本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形式,机械运、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形式所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据科学对象所有的特殊的矛盾。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才有可能更一步地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居替的事物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成枯槁的和僵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化。我们的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居替的事物。我们的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居替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形式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形式在其发展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的公式到处荧讨,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得很

为要鼻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就是说鼻走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鼻走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否则鼻走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居替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又各用何种居替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线,就在于居替地分析居替的情况⑾。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居替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内造成了一种极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片面和表面。所谓主观,就是不知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就是不知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本一方,只了解共产一方、不了解国民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一方、不了解总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

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⑿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⒀也懂得片面不对。

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⒁,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来改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⒂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全面,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⒃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是对矛盾总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入事物里面精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

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子的。中国的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表面也是主观,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1 / 4)
矛盾论

矛盾论

作者:毛泽东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